中国农业科学院德州盐碱土改良实验站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德兴北路12号,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隶属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原土壤肥料研究所),是我国农业研究领域最早建立的以盐碱土改良与中低产田治理为主攻方向的国家级野外工作台站之一。实验站分别在陵县和禹城设立了试验区。 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科委组织中央和山东省的有关科研单位,在鲁西北地区开展旱、涝、盐碱综合治理试验研究, 197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迁入山东德州后,在德州地区的陵县、禹城、夏津、平原、齐河等地,建立试验区,开展大规模的盐碱土改良治理工作。1979年土壤肥料研究所回迁北京后,为延续试验基地研究工作,整合研究所土壤改良研究人员,并从大专院校及社会吸收部分新生力量,1980年9月19日由农业部正式批准,在土壤肥料研究所德州原址组建盐碱土改良实验站。担负起中国农业科学院在黄淮海平原的农业科技攻关重任。 长期的基地野外科学研究创造了非凡的业绩。经过十几年努力,鲁西北大面积重盐碱荒地得到治理改造,农田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面貌根本改观,盐碱地综合治理成果迅速向整个黄淮海平原推广,同时也推动了全国乃至世界盐碱土改良学科的发展。1978年“禹城试验区井灌井排盐碱地综合治理”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鲁北内陆平原盐碱地综合治理的研究”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自1981年“六五”国家科技攻关立项启动以来,德州实验站下属陵县、禹城两个试验区一直承担国家黄淮海平原区域治理专题攻关任务。25年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先后有十几个研究所的数百位研究人员前来实验站共同参加科技攻关工作,研究内容涉及土壤盐渍化预测预报、盐碱地综合治理、中低产田改良、粮棉优质高产高效、农区畜牧业发展等学科领域;研究成果先后10余次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技术改进)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等奖励;1993年,以陵县、禹城两个试验区研究成果为重要内容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和农业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科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几十年来,全国28个省、区、市,联合国及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科技人员、政府官员11000多人次先后前往实验站及其试验基地学习、参观、考察,实验站相继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以及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国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朱镕基、姜春云、陈俊生等以及中央各部委、山东省各级政府的许多领导先后到实验站考察指导工作。 目前,实验站担负着区域治理、盐碱土改良、中低产田改造、粮棉优质高产高效、农区畜牧业发展等领域的国家科技攻关研究任务,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在黄淮海平原开展综合性科学研究重要试验基地,也是国内目前保留下来以盐碱地改良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唯一大型野外观测研究实验站和唯一的一支国家级专业科研队伍。全站现有职工12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3人,中级研究人员7人。进入新世纪以来,实验站正以全新的面貌和精干的科研队伍,全面投入国家科技攻关和科学研究之中,在国家科技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赵林萍
中国农业科学院德州盐碱土改良实验站
306亩